close

  ■街談
  日前有出版社宣佈,即將出版發行張愛玲遺作《少帥》,並稱這是“最後一部未曾刊行的遺稿”。此說法一齣,眾多網友都不淡定了。因為近十年來,從2004年出版的《同學少年都不賤》到2006年的《鬱金香》,再到2009年出版的《小團圓》,都打著“最後一部”的旗號,這不禁讓人懷疑,到底還有幾個“最後一部”,張愛玲的遺作究竟還有多少?(9月1日《揚子晚報》)
  看到這個新聞,你是不是頓時有“張愛玲遺作何其多”之感?如果說此番整理出版的張愛玲遺稿《少帥》確為她的最後一部小說,那麼,此前整理出版的《同學少年都不賤》《鬱金香》《小團圓》也打著“張愛玲最後一部小說”的旗號,就恐怕涉嫌忽悠讀者、藉此炒作了,類似於電影製作商動輒拿明星的最後一部武俠片、古裝片、諜戰片等來說事,不過是一個炒作噱頭而已。
  相關出版社不斷整理出版張愛玲“最後一部”遺作,或許是想讓讀者讀到張愛玲的更多作品,能對張愛玲有更準確全面的理解。但頻繁使用“張愛玲最後一部小說”的旗號,是否妥當?據報道,張愛玲創作《小團圓》,20年間已幾易其稿,一直不滿意,故在遺囑中要求將手稿銷毀,不予出版,而《少帥》等也是未完成的小說,不斷將這些遺稿出版,會否違背張愛玲生前的意願,影響張愛玲形象?
  正如上述報道所說,與張愛玲作品的經歷類似,魯迅、胡適、梁啟超等許多近代甚至古代作家都是出版業反覆炒作的對象,他們的著作被無數次粘貼拼湊之後,冠以新的名字,就變成了一本新書。每一個人基本上都有數十部乃至上百部名字不同、但內容重覆的書籍在市場上出現。為何?因為出版業本就競爭激烈,生存不易,老作家的作品早已過版權保護期,因不需付版稅而成本低。
  另一方面,頻繁翻炒老作家背後,也潛藏著當代文學創作低迷、優秀作品稀缺的隱憂。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曾把國內童書現狀概括為“三多一少”——出版社多,作家多,作品多,精品少。其他文學創作同樣如此,雖然文學大軍在擴容,比如網絡文學就十分高產,但作品質量良莠不齊,精品力作堪稱奇貨可居。出版社也就乾脆重覆出版,把名人名家的作品反覆利用了。
  頻繁挖掘已故作家遺作,頻繁翻炒老作家舊作,絕不是長久之計。有眼光的書商、出版社要承擔起社會責任,像娛樂圈挖明星一樣挖掘作者,像好萊塢打造明星一樣培養包裝作家。有數據顯示,2013年,我國內地引進的圖書版權當中,來自美國的有6210種,而向美國輸出的中文圖書版權數量僅為1266種,版權逆差就接近5000種。故出版社也可調轉方向,將中國優秀的圖書作品推銷出去。
  □何勇海
  (原標題:老作家“遺作”非要吃乾榨凈嗎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g62qgnr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